Wayfinder: AI智能體助力DeFi普及 打造全新鏈上體驗

AI智能體爲DeFi帶來革命性變革:Wayfinder深度解析

摘要

DeFi雖然聲稱對所有人開放,但其復雜性使普通投資者難以進入。從準備Gas費到理解復雜協議,許多用戶因繁瑣流程而錯失投資機會。Wayfinder作爲一個鏈上AI智能體系統,旨在解決這些可訪問性問題。用戶只需與智能體對話,即可執行從跨鏈交易到基差交易等專業級投資策略。

Wayfinder未來將提供API服務,有望成爲簡化鏈上操作的基礎設施,在各類Web3項目中廣泛應用。這將大幅改善整個加密貨幣行業的用戶體驗,讓"普惠金融"的理想更接近現實。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1. DeFi的可訪問性挑戰

DeFi雖然旨在創建開放的金融生態系統,但實際上需要復雜的技術知識和高級金融技能。鏈抽象和帳戶抽象等技術雖然改善了用戶體驗,但仍缺乏標準化,支持的協議有限。用戶仍需理解AMM、流動性池等DeFi特有概念,這使DeFi比傳統金融設置了更高門檻。

國際清算銀行的研究顯示,在Uniswap V3中,僅7%的流動性提供者控制約80%的TVL。這些專業用戶的回報率比普通用戶高出20%。即使是用戶體驗相對良好的Uniswap,也存在這種差距,說明可訪問性問題影響整個DeFi生態系統。

復雜的操作流程讓許多用戶望而卻步,即使面對誘人的投資機會也難以參與。結果是DeFi正成爲專業用戶的專屬領域,違背了通過去中心化技術實現普惠金融創新的初衷。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2. AI在降低DeFi門檻方面的潛力

最新的AI突破爲降低DeFi準入門檻帶來新可能。代理式AI技術不僅提供智能,還可執行復雜任務,這可能是DeFi實現大規模採用的關鍵。

例如,用戶只需說"將ETH從Base橋接到Solana並買入BONK",AI智能體就能分析多種橋接選項,提供清晰建議:

  • Wormhole:費用2.50美元,3分鍾完成,安全性高
  • LayerZero:費用1.80美元,5分鍾完成,有Gas費波動風險

用戶無需了解橋接器的技術差異,只需根據智能體提供的關鍵信息做決策。智能體會自動處理錢包連接和復雜交易,如同擁有24/7專屬資產管理師。

但實現這一願景存在挑戰。大多數AI技術缺乏直接的區塊鏈集成,無法實時查看錢包餘額。即使集成了區塊鏈節點,理解數千種智能合約也是一大難題。如何安全交互和驗證協議安全性也是額外挑戰。

AI技術需要專用的鏈上智能體系統才能在DeFi中創造真正價值。這正是Wayfinder的切入點。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3. Wayfinder:鏈上專用AI智能體系統

Wayfinder提供專爲鏈上環境設計的AI智能體系統。這些智能體直接與區塊鏈基礎設施集成,可自動執行鏈上任務。AI模型針對區塊鏈環境進行了特殊優化,比通用模型更高效地導航和利用DeFi協議。

Wayfinder由兩個核心組件構成:

  1. Wayfinder Shell:用戶與各種專用智能體交互的接口
  2. Wayfinder Graph:幫助智能體在復雜多鏈環境中找到最優路徑的導航系統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3.1 Wayfinder Shell:您的DeFi私人銀行家

Wayfinder Shell作爲接口,允許用戶與專用智能體交互,制定和執行各種鏈上策略。它提供特定角色的智能體,可協作處理復雜任務。Shell支持以太坊、Solana、Base和Avalanche等主要主網,實現多鏈資產管理。

Shell的最大特點是智能體通過內置專用Web3錢包直接執行鏈上交易。例如,用戶要求將100美元USDC分散投資於Solana上近期漲的代幣,智能體會使用實時市場數據篩選代幣,構建投資組合並直接執行投資。

Wayfinder的智能體系統包括四種類型:

  • 交易智能體:處理基本的鏈上資產轉移和管理
  • 永續合約智能體:與Hyperliquid交易所集成,支持現貨或永續合約交易
  • 合約智能體:處理智能合約編寫、部署和分析等任務
  • 自主智能體:根據用戶目標協調多個智能體,處理從策略制定到執行的綜合角色

未來將不斷添加更多專用智能體,如用於收益優化的收益發現智能體等。Wayfinder採用多智能體系統,相互驗證和協作,使決策更穩定精確。對於需要多筆交易的操作,智能體會在虛擬網路上進行模擬,預測結果並防止錯誤。重要交易需要用戶批準,確保用戶對資產的完全控制。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3.2 Wayfinder Graph:DeFi的谷歌地圖

Wayfinder Graph是一個導航系統,系統化地組織復雜的區塊鏈生態系統。它構建了各種區塊鏈網路中DeFi協議、智能合約和資產之間的關係,幫助智能體通過最高效路徑執行任務。

Graph系統的核心是"尋路路徑"。每條路徑詳細定義了特定任務的步驟,記錄所需的智能合約地址、函數調用方法、預期費用和注意事項。智能體可使用這些驗證過的路徑快速安全地完成任務。

未來,尋路路徑將由社區創建和管理。新DeFi協議出現時,社區成員可編寫並提交與之交互的路徑。提交者需質押PROMPT代幣作抵押,經路徑驗證者審核後才能添加到官方庫。其他Shell使用該路徑時,創建者可獲得部分費用。錯誤路徑會導致質押代幣被罰沒,用於補償受害者。這種機制確保了路徑的持續質量管理。

Wayfinder通過社區參與確保可擴展性,而非採用直接與所有協議集成的緩慢方法。這種以社區爲中心的方法使Wayfinder能靈活應對DeFi生態系統的快速變化和復雜性。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4. Wayfinder實現的全新DeFi體驗

Wayfinder讓復雜的鏈上策略不再是專家專屬。自動化智能體處理策略制定和執行,使初學者能輕鬆管理專業級策略,專家則可專注於更復雜的設計。

以下案例展示了Wayfinder如何爲不同層級用戶定制新的DeFi體驗:

4.1 簡化復雜的跨鏈交易

Wayfinder的交易智能體通過BRAP引擎解決了跨鏈交易的復雜性。BRAP引擎探索多個流動性路徑,找到最優路線並處理代幣兌換和橋接,爲用戶提供一站式體驗。

此外,Wayfinder支持僅使用基於Base鏈的PROMPT代幣統一處理跨多鏈Gas費,用戶無需爲每條鏈準備原生代幣即可高效執行跨鏈交易。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4.2 一站式操作重復性投資流程

Wayfinder可執行復雜的投資策略,如基於槓杆的DCA策略。用戶只需設置一次條件,即可持續執行復雜投資策略而無需重復手動操作。

例如,用戶要求每週用100美元通過DCA購買BTC,並在BTC價格漲時用增加的抵押品價值借入額外資金購買更多BTC。自主智能體會分析多個借貸協議,選擇最優方案,然後交易智能體依次執行槓杆投資策略。

智能體在用戶設定的風險參數範圍內執行策略,持續監控條件並在必要時自動調整倉位以控制風險。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4.3 爲新手提供專業級交易

Wayfinder的永續合約智能體與Hyperliquid的鏈上訂單簿引擎集成,使普通用戶也能輕鬆利用基差交易等專業策略。

例如,用戶要求基於HYPE代幣的資金費率執行基差交易。智能體會自動在現貨市場買入HYPE,同時開立等量期貨空頭倉位,創建套利結構。自主智能體持續監控資金費率,在盈利能力下降時自動平倉。

用戶無需理解基本交易機制或了解Hyperliquid交易所,即可通過Wayfinder產生穩定利潤。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5. 可訪問DeFi的未來

Wayfinder有望彌合鏈上市場機會與普通用戶之間的差距。用戶可通過對話與智能體交流,輕鬆制定和執行從簡單代幣購買到收益耕作和自動再平衡等各種策略。這可能使以前僅由專家處理的策略向普通用戶開放,成爲行業重要轉折點。

長期來看,Wayfinder有潛力發展成爲鏈上環境的操作系統。它計劃以API形式提供功能,使各種Web3服務能輕鬆調用復雜鏈上任務。這將使每個服務都能提供超越現有局限的新功能,如讓MetaMask用戶直接執行復雜投資組合再平衡策略。

最終,Wayfinder有望成爲改善整個加密貨幣行業用戶體驗的基礎設施,使DeFi "普惠金融"的理想更加接近現實。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深度解析Wayfinder:AI智能體驅動DeFi大規模普及

PROMPT-10.43%
DEFI5.0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4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ForkMongervip
· 08-10 17:38
又一个ai "解决方案" 来掩盖治理攻击向量... ngmi
查看原文回復0
智能合约收藏家vip
· 08-10 17:33
能搞定gas就敢叫智能
回復0
MagicBeanvip
· 08-10 17:32
又一个假AI割韭菜的来了
回復0
GasFeeVictimvip
· 08-10 17:16
gas高的让我心肌梗塞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