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加密資產新規解析:從匿名到"開盒"的監管之路2024年1月中旬,歐盟作爲全球首個制定全面加密貨幣監管框架法案的主要司法管轄區,再次提出在其反洗錢監管規則中加強對加密貨幣轉帳和私人錢包的限制。這些新規包括限制匿名交易和增加平台的客戶身分驗證義務等。3月23日,歐盟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正式將這一構想落實爲現實,出臺了最新的反洗錢"開盒令"。本文將解讀這項新法,並分析其可能產生的示範效應。## 歐盟最新加密資產"開盒令"概述"開盒"原本是指利用黑客軟件盜取他人信息並曝光的行爲,現在則泛指揭露網民真實身分信息的行爲。歐盟新出臺的針對加密貨幣的反洗錢規定被稱爲"開盒令",主要是因爲其監管宗旨在於消除加密貨幣交易的匿名性,以此規制洗錢和利用加密資產逃稅、逃避監管轉移資產等行爲。主要規則包括:1. 在歐盟司法管轄範圍內,禁止使用身分不明的自托管加密錢包進行任何規模的加密貨幣支付。2. 加密貨幣公司應對1000歐元以上的交易開展盡職調查。這些規定主要針對加密貨幣的使用者及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新規在利弊兩方面都有顯著特點。一方面,它與歐盟此前出臺的MiCA法案和收集加密貨幣轉帳信息規則相配合,能夠最大限度地規制以加密貨幣爲載體的犯罪行爲,並爲未來可能制定的加密資產稅收政策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開盒令"直接消除了加密貨幣的匿名特性,可能動搖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去中心化金融生態系統。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新的反洗錢法不僅針對加密資產,還對其他可能用於洗錢的工具和渠道進行了嚴格控制。例如,禁止在商業交易中使用超過3000歐元的不公開現金支付,10000歐元以上的現金支付則完全禁止。奢侈品行業相關銷售主體必須對客戶交易進行身分信息核查和留存。此外,職業足球等洗錢高風險領域也將受到密切監管。## 歐盟最新加密資產"開盒令"的影響作爲世界主要司法管轄區,歐盟的這一立法將對整個加密資產行業產生重要的監管示範效應,預計其他國家的監管規則也會參考這一立法。從積極方面來看,"開盒令"並非禁止加密貨幣的存在或限制用戶使用,而是要求在公開、受監管的環境下使用和投資加密貨幣。這種做法比完全禁止加密貨幣更爲靈活,體現了"疏"而非"堵"的監管態度。然而,這種相對柔性的監管也有其強硬之處。對於加密社區和Web3參與者來說,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資產的核心吸引力在於其獨特的"技術信任"特徵,能夠在無需中心化監管的情況下運作,賦予使用者自由支配資產的權利。"開盒"不僅使加密資產失去匿名性,還可能限制用戶自由支配財產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這將使傳統中心化監管權力延伸至加密資產社區。事實上,歐盟以"公共安全"、"金融安全"、"打擊洗錢犯罪"爲名的監管收緊政策並未獲得大部分民衆支持。例如,2017年歐盟委員會公開徵集限制現金支付法案意見時,超過90%的公民表示反對,認爲這種方式難以有效制止大規模、系統性的洗錢犯罪,反而不當限制了公民自由使用財產的權利。從這個角度來看,"開盒令"可能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一旦正式實施,將難以在金融科技創新和社會秩序安全等多種法益中找到適當平衡。這可能導致歐盟本土的加密資產使用者轉向其他不受監管的加密資產陣營,而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則將面臨繁重的客戶身分驗證義務和用戶流失的雙重困境。## "開盒令"對其他加密資產的影響目前,"開盒令"主要影響加密貨幣的交易,尚未涵蓋其他加密資產。雖然歐盟監管機構內部曾就是否將NFT、DeFi、GameFi等納入反洗錢法規範圍進行過激烈討論,但目前立法中並未明確將這些資產納入監管。這主要有兩個原因:1. 除加密貨幣外,其他加密資產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尚未成爲洗錢、逃稅等犯罪活動的主要工具。2. 歐盟在加密資產監管立法上保持審慎態度,不願在其他加密資產尚未成熟、相關技術未達到大規模應用的情況下過早進行嚴格監管。因此,其他加密資產及相關應用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Web3從業者能否形成有效的自我監督和自我驅動機制,與監管機構達成共識並形成合力。## 結語雖然"開盒令"公布後還需經過三年的窗口期才能正式實施,但這個窗口期僅用於合規整改。實際上,歐盟司法管轄區內已經無法使用自我托管錢包進行加密貨幣匿名支付。業內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爲這是對歐盟自由競爭商業體系的打擊,甚至可能侵犯基本公民權。然而,鑑於當前利用加密貨幣的犯罪行爲頻發,"開盒令"的利弊應當基於其後續實施的成果來評價。盡管歐盟目前對實施"開盒令"打擊犯罪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缺乏充分論證,但作爲首個嘗試全面監管加密資產的司法管轄區,其勇氣至少值得肯定。未來,如何在保護創新、維護金融安全和尊重公民權利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各國監管機構面臨的共同挑戰。
歐盟加密資產新規劍指匿名交易 "開盒令"引發爭議
歐盟加密資產新規解析:從匿名到"開盒"的監管之路
2024年1月中旬,歐盟作爲全球首個制定全面加密貨幣監管框架法案的主要司法管轄區,再次提出在其反洗錢監管規則中加強對加密貨幣轉帳和私人錢包的限制。這些新規包括限制匿名交易和增加平台的客戶身分驗證義務等。
3月23日,歐盟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正式將這一構想落實爲現實,出臺了最新的反洗錢"開盒令"。本文將解讀這項新法,並分析其可能產生的示範效應。
歐盟最新加密資產"開盒令"概述
"開盒"原本是指利用黑客軟件盜取他人信息並曝光的行爲,現在則泛指揭露網民真實身分信息的行爲。歐盟新出臺的針對加密貨幣的反洗錢規定被稱爲"開盒令",主要是因爲其監管宗旨在於消除加密貨幣交易的匿名性,以此規制洗錢和利用加密資產逃稅、逃避監管轉移資產等行爲。
主要規則包括:
這些規定主要針對加密貨幣的使用者及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
新規在利弊兩方面都有顯著特點。一方面,它與歐盟此前出臺的MiCA法案和收集加密貨幣轉帳信息規則相配合,能夠最大限度地規制以加密貨幣爲載體的犯罪行爲,並爲未來可能制定的加密資產稅收政策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開盒令"直接消除了加密貨幣的匿名特性,可能動搖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去中心化金融生態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新的反洗錢法不僅針對加密資產,還對其他可能用於洗錢的工具和渠道進行了嚴格控制。例如,禁止在商業交易中使用超過3000歐元的不公開現金支付,10000歐元以上的現金支付則完全禁止。奢侈品行業相關銷售主體必須對客戶交易進行身分信息核查和留存。此外,職業足球等洗錢高風險領域也將受到密切監管。
歐盟最新加密資產"開盒令"的影響
作爲世界主要司法管轄區,歐盟的這一立法將對整個加密資產行業產生重要的監管示範效應,預計其他國家的監管規則也會參考這一立法。
從積極方面來看,"開盒令"並非禁止加密貨幣的存在或限制用戶使用,而是要求在公開、受監管的環境下使用和投資加密貨幣。這種做法比完全禁止加密貨幣更爲靈活,體現了"疏"而非"堵"的監管態度。
然而,這種相對柔性的監管也有其強硬之處。對於加密社區和Web3參與者來說,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資產的核心吸引力在於其獨特的"技術信任"特徵,能夠在無需中心化監管的情況下運作,賦予使用者自由支配資產的權利。"開盒"不僅使加密資產失去匿名性,還可能限制用戶自由支配財產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這將使傳統中心化監管權力延伸至加密資產社區。
事實上,歐盟以"公共安全"、"金融安全"、"打擊洗錢犯罪"爲名的監管收緊政策並未獲得大部分民衆支持。例如,2017年歐盟委員會公開徵集限制現金支付法案意見時,超過90%的公民表示反對,認爲這種方式難以有效制止大規模、系統性的洗錢犯罪,反而不當限制了公民自由使用財產的權利。
從這個角度來看,"開盒令"可能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一旦正式實施,將難以在金融科技創新和社會秩序安全等多種法益中找到適當平衡。這可能導致歐盟本土的加密資產使用者轉向其他不受監管的加密資產陣營,而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則將面臨繁重的客戶身分驗證義務和用戶流失的雙重困境。
"開盒令"對其他加密資產的影響
目前,"開盒令"主要影響加密貨幣的交易,尚未涵蓋其他加密資產。雖然歐盟監管機構內部曾就是否將NFT、DeFi、GameFi等納入反洗錢法規範圍進行過激烈討論,但目前立法中並未明確將這些資產納入監管。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因此,其他加密資產及相關應用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Web3從業者能否形成有效的自我監督和自我驅動機制,與監管機構達成共識並形成合力。
結語
雖然"開盒令"公布後還需經過三年的窗口期才能正式實施,但這個窗口期僅用於合規整改。實際上,歐盟司法管轄區內已經無法使用自我托管錢包進行加密貨幣匿名支付。業內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爲這是對歐盟自由競爭商業體系的打擊,甚至可能侵犯基本公民權。
然而,鑑於當前利用加密貨幣的犯罪行爲頻發,"開盒令"的利弊應當基於其後續實施的成果來評價。盡管歐盟目前對實施"開盒令"打擊犯罪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缺乏充分論證,但作爲首個嘗試全面監管加密資產的司法管轄區,其勇氣至少值得肯定。未來,如何在保護創新、維護金融安全和尊重公民權利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各國監管機構面臨的共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