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達利歐告別橋水基金 警示未來5年全球債務危機風險
投資界傳奇達利歐的告別與預警
近日,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正式告別了他一手創立的公司。在社交媒體上,這位75歲的投資大師分享了他的"告別信",回顧了自己跌宕起伏的投資生涯。隨着達利歐出售了在橋水基金的全部剩餘股份並離開董事會,一個時代似乎就此落幕。
上周,橋水基金向客戶通報了回購達利歐所有剩餘股份的消息。隨後,該公司向某主權財富基金發行了新股,使其獲得了橋水近20%的股權。這筆交易的價值據估計達數十億美元。
達利歐的投資生涯跨越半個多世紀,其間他多次成功預測重大經濟趨勢,包括2008年金融危機和隨後的歐債危機。這些卓越的成就使他曾被評爲"世界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然而,即便在離開公司之際,達利歐仍不忘發出警示:他預計未來5年全球性債務危機爆發的可能性高達65%,這可能嚴重影響美國的主導地位。他強調,如果無法準確把握自身在經濟週期中的位置,企業、國家和個人都可能被這股強大的"潮汐之力"所淹沒。
輝煌戰績與獨特洞見
1975年,26歲的達利歐在自己的公寓裏創立了橋水基金。從1991年旗艦基金成立至今,在他的領導下,橋水基金創造了一系列輝煌戰績,成長爲全球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
2008年,達利歐準確預測了美國金融危機,使橋水旗艦基金當年業績增長超過14%。緊接着,他又成功預見了歐債危機,2010年橋水旗下基金最高收益率超過40%。
然而,達利歐的投資之路並非一帆風順。1982年,他因錯誤預測美國經濟將陷入大蕭條而遭受重創,甚至不得不向父親借款維持公司運營。這次慘痛教訓成爲他投資哲學的轉折點。
達利歐認爲,世界這臺巨大機器的運轉由五大力量驅動:債務/貨幣/經濟週期、內部秩序和混亂週期、外部秩序和混亂週期、自然力量以及人類的創造力。這些力量共同作用,構成了從"舊秩序"向"新秩序"演進過程中和平繁榮與衝突蕭條交替出現的大週期。
他強調要理解驅動變化的因果關係,因爲原因先於結果出現,這種理解有助於預測未來事件。他主張明確決策標準,並對其進行回測、系統化和計算機化,以確保執行的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充分測試的計劃。
爭議與質疑
近年來,達利歐廣爲人知的債務理論遭到了一些質疑。他認爲,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只要過度積累債務,就會面臨債務危機的風險。爲降低這一風險,需要通過"去槓杆"措施來壓縮債務規模。
然而,一些經濟學家指出,達利歐在分析宏觀經濟問題時存在方法論上的缺陷。他們認爲,達利歐錯誤地用微觀思維來分析宏觀問題,並將宏觀經濟簡化爲一臺機器,因而忽視了不同宏觀經濟狀況下運行邏輯的差異。
這些批評者指出,達利歐分析國家債務的核心邏輯是基於微觀經濟思維,適用於個人和企業,但不能簡單套用到國家層面。他們強調,宏觀經濟的運行有時是反直覺、反常識的。
批評者還指出,達利歐將宏觀經濟理解爲一臺機器的觀點也存在問題。他們認爲,宏觀經濟是由活生生的、對未來有預期、會因預期改變而改變其行爲的人所組成的,不能簡單地用機械因果關係來解釋。
告別與展望
回顧橋水基金過去50年的成功,達利歐總結了四條重要的"工作原則":選擇優秀的人才和建立正確的文化;建立"思想精英制度"的文化;營造允許犯錯但必須從錯誤中學習的環境;以及"痛苦+反思=進步"的理念。
展望未來,達利歐預警稱,未來五大力量將重塑世界。他認爲,在接下來的三到五年內,由於這些力量的作用,"我們將經歷類似於時光隧道的變化,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達利歐強調,演化是世間唯一的永恆。他將這種演化過程比作潮汐般的週期循環——潮起潮落,難以抵擋或逆轉。面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投資者要麼乘風破浪,要麼被吞沒。
在離開橋水基金之際,達利歐留下了七條備受關注的投資原則,包括理解現實運作機制、把握因果關係、明確決策標準、認識自身局限、做好多元化配置、尋求不同觀點的壓力測試,以及確保不會遭受不可接受的損失。這些原則凝聚了他數十年的投資智慧,值得每一位投資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