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祕Pump.Fun及其神祕創始人的早期爭議Pump.Fun作爲全球最大的Memecoin工廠,允許任何人創建自己的加密貨幣。然而,在該平台推出數年前,一位與聯合創始人Dylan Kerler同名的人士就曾通過發行並拋售自創代幣獲利。據調查,2017年一名叫Dylan Kerler的人發行了八種代幣。其中eBitcoinCash與EthereumCash曾在加密論壇上受關注,但隨後價格暴跌,投資者指控開發者進行了Rug Pull。區塊鏈安全公司CertiK分析顯示,這位開發者僅靠eBitcoinCash和EthereumCash的銷售,在2017年就賺取了約7.5萬美元的加密貨幣。按今日幣價估算,該部分資產價值可能達40萬美元。CertiK首席安全官表示:"在等待市佔率與價格漲後,他們迅速套現離場。我們強烈懷疑,EthereumCash是爲Rug Pull而設計的工具。"Pump.Fun聲稱其存在意義是通過標準化代幣發行來保護投資者。但證據顯示,Dylan Kerler早期可能正是該平台試圖防範的那類開發者。Pump.Fun由Noah Tweedale、Alon Cohen與Dylan Kerler三位二十出頭的創業者於2024年1月創立,迅速成爲Memecoin的首選孵化與交易場所。據統計,15個月內該平台通過1%的交易佣金已創收超6億美元。三位創始人極少公開身分、所在地或公司結構。Tweedale稱這種匿名是出於"人身安全"考量,以防平台管理的巨額加密資產引發攻擊。關於Kerler的公開信息最少。除了英國公司註冊處文件列他爲董事外,他幾乎沒有與Pump.Fun的公開關聯。Tweedale曾表示,Kerler負責帶領開發團隊編寫平台代碼與功能迭代。然而,在網路角落留下的一系列"數字線索",將這個名字與eBitcoinCash和EthereumCash的疑似rug pull操作聯繫起來。2017年,eBitcoinCash和EthereumCash最初由加密論壇BitcoinTalk上的兩個帳號推廣:DOMAINBROKER與ninjagod,均屬同一用戶。在一則推廣帖中,DOMAINBROKER提供了一個包含Dylan Kerler名字的電子郵箱,稱其爲"個人郵箱"。而在另一條EthereumCash主題帖中,多位用戶直接稱Dylan Kerler爲該項目開發者。同時,有多項線索顯示,Pump.Fun聯合創始人Dylan Kerler與這些早期代幣的開發者曾在同一地區。後者曾在Telegram羣組中表示自己位於英國布萊頓。選民登記記錄顯示,Kerler至少在2024年時仍登記在布萊頓-霍夫地區的一處地址。Dylan Kerler似乎曾使用"Dylan Phoon"別名,該姓氏與一位62歲的Kee Fatt Phoon相同,暗示兩人可能有親屬關係。多個社交媒體帳號的關聯信息進一步支持了這一推測。eBitcoinCash與EthereumCash均是在ICO熱潮高峯期推出。當時,數百個代幣項目通過ICO從投資者手中募集了數十億美元。許多項目被操控、誇大甚至徹底欺詐,最終引發監管收緊。EthereumCash於2017年10月初開始推廣。開發者通過標準流程:在以太坊上鑄造代幣、搭建網站,並在各平台宣傳。爲制造熱度,他們進行"空投"並承諾發布白皮書。項目網站宣稱:"我們致力於讓法幣向加密貨幣的過渡盡可能順暢,同時保持正直與高端氛圍。"頁面還展示了一張聲稱可用於實體消費的EthereumCash銀行卡圖像。短短數天內,已有數百人註冊參與空投。截至10月19日,EthereumCash市值已漲至約130萬美元。但隨後,開發者開始暗中出貨。CertiK分析顯示,開發者在代幣創建後數日將大量EthereumCash分發至控制下的錢包,並用於向市場大量出售。10月19日至21日期間,一個關鍵錢包在交易平台上出售了數百批EthereumCash,恰逢該資產價格暴跌87.9%。投資者開始恐慌並指責開發者。承諾的白皮書從未出現,開發者也從各平台消失。在幾天前,他還寫道:"我可以向大家保證,項目正在取得長足進展。"10月20日和21日,開發者的錢包從交易平台提取了約75,000美元收益,隨後通過復雜的轉帳鏈路將資金轉入中心化交易平台帳戶。分析師指出,這種分層處理的目的是掩蓋資金流動軌跡,本身就很可疑。盡管部分投資者仍抱有幻想,但所有跡象早已昭示最終結局。如今,Pump.Fun的狂飆仍未停歇,據統計其平台日營收高達100萬美元。創始人們的財富水漲船高,早已遠超當年的爭議項目。而在這個"造富機器"持續運轉的同時,違背初衷的Rug Pull似乎仍在上演,卻幾乎無人問津。去年,一名少年在Pump.Fun上livestream創建並拋售了一個代幣,幾分鍾內淨賺3萬美元。他興奮地朝鏡頭比中指,這一幕或許才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Pump.Fun創始人曾涉嫌操縱代幣 從爭議項目到億級平台
揭祕Pump.Fun及其神祕創始人的早期爭議
Pump.Fun作爲全球最大的Memecoin工廠,允許任何人創建自己的加密貨幣。然而,在該平台推出數年前,一位與聯合創始人Dylan Kerler同名的人士就曾通過發行並拋售自創代幣獲利。
據調查,2017年一名叫Dylan Kerler的人發行了八種代幣。其中eBitcoinCash與EthereumCash曾在加密論壇上受關注,但隨後價格暴跌,投資者指控開發者進行了Rug Pull。
區塊鏈安全公司CertiK分析顯示,這位開發者僅靠eBitcoinCash和EthereumCash的銷售,在2017年就賺取了約7.5萬美元的加密貨幣。按今日幣價估算,該部分資產價值可能達40萬美元。
CertiK首席安全官表示:"在等待市佔率與價格漲後,他們迅速套現離場。我們強烈懷疑,EthereumCash是爲Rug Pull而設計的工具。"
Pump.Fun聲稱其存在意義是通過標準化代幣發行來保護投資者。但證據顯示,Dylan Kerler早期可能正是該平台試圖防範的那類開發者。
Pump.Fun由Noah Tweedale、Alon Cohen與Dylan Kerler三位二十出頭的創業者於2024年1月創立,迅速成爲Memecoin的首選孵化與交易場所。據統計,15個月內該平台通過1%的交易佣金已創收超6億美元。
三位創始人極少公開身分、所在地或公司結構。Tweedale稱這種匿名是出於"人身安全"考量,以防平台管理的巨額加密資產引發攻擊。
關於Kerler的公開信息最少。除了英國公司註冊處文件列他爲董事外,他幾乎沒有與Pump.Fun的公開關聯。Tweedale曾表示,Kerler負責帶領開發團隊編寫平台代碼與功能迭代。
然而,在網路角落留下的一系列"數字線索",將這個名字與eBitcoinCash和EthereumCash的疑似rug pull操作聯繫起來。
2017年,eBitcoinCash和EthereumCash最初由加密論壇BitcoinTalk上的兩個帳號推廣:DOMAINBROKER與ninjagod,均屬同一用戶。在一則推廣帖中,DOMAINBROKER提供了一個包含Dylan Kerler名字的電子郵箱,稱其爲"個人郵箱"。而在另一條EthereumCash主題帖中,多位用戶直接稱Dylan Kerler爲該項目開發者。
同時,有多項線索顯示,Pump.Fun聯合創始人Dylan Kerler與這些早期代幣的開發者曾在同一地區。後者曾在Telegram羣組中表示自己位於英國布萊頓。選民登記記錄顯示,Kerler至少在2024年時仍登記在布萊頓-霍夫地區的一處地址。
Dylan Kerler似乎曾使用"Dylan Phoon"別名,該姓氏與一位62歲的Kee Fatt Phoon相同,暗示兩人可能有親屬關係。多個社交媒體帳號的關聯信息進一步支持了這一推測。
eBitcoinCash與EthereumCash均是在ICO熱潮高峯期推出。當時,數百個代幣項目通過ICO從投資者手中募集了數十億美元。許多項目被操控、誇大甚至徹底欺詐,最終引發監管收緊。
EthereumCash於2017年10月初開始推廣。開發者通過標準流程:在以太坊上鑄造代幣、搭建網站,並在各平台宣傳。爲制造熱度,他們進行"空投"並承諾發布白皮書。
項目網站宣稱:"我們致力於讓法幣向加密貨幣的過渡盡可能順暢,同時保持正直與高端氛圍。"頁面還展示了一張聲稱可用於實體消費的EthereumCash銀行卡圖像。
短短數天內,已有數百人註冊參與空投。截至10月19日,EthereumCash市值已漲至約130萬美元。但隨後,開發者開始暗中出貨。
CertiK分析顯示,開發者在代幣創建後數日將大量EthereumCash分發至控制下的錢包,並用於向市場大量出售。10月19日至21日期間,一個關鍵錢包在交易平台上出售了數百批EthereumCash,恰逢該資產價格暴跌87.9%。
投資者開始恐慌並指責開發者。承諾的白皮書從未出現,開發者也從各平台消失。在幾天前,他還寫道:"我可以向大家保證,項目正在取得長足進展。"
10月20日和21日,開發者的錢包從交易平台提取了約75,000美元收益,隨後通過復雜的轉帳鏈路將資金轉入中心化交易平台帳戶。
分析師指出,這種分層處理的目的是掩蓋資金流動軌跡,本身就很可疑。盡管部分投資者仍抱有幻想,但所有跡象早已昭示最終結局。
如今,Pump.Fun的狂飆仍未停歇,據統計其平台日營收高達100萬美元。創始人們的財富水漲船高,早已遠超當年的爭議項目。而在這個"造富機器"持續運轉的同時,違背初衷的Rug Pull似乎仍在上演,卻幾乎無人問津。
去年,一名少年在Pump.Fun上livestream創建並拋售了一個代幣,幾分鍾內淨賺3萬美元。他興奮地朝鏡頭比中指,這一幕或許才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