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10年交易經驗:天才交易員PATH的進化之路

導言 15 歲還在完成初中學業的時候,Path 就經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場股災。 大多數人花費十年,也未必能掌握交易的本質。但這位剛畢業的25歲年輕人,卻用十年時間把自己修煉成——將“活下來”奉爲第一信條的交易精算師。 去年布局比特幣“黑天鵝彩票”,讓他淨賺幾十萬美金。這份成功背後,是一套極其精密的交易策略。而這套策略背後,則是一種名爲“遍歷性”(Ergodicity)的交易哲學。 他的眼裏,交易早不再是九死一生的冒險之旅,而是一場每日推進的成本管理遊戲。目標明確且清晰:通過持續不斷地“刷成本”,讓持倉成本不斷趨向於零甚至是負數,最終做到無論市場發生任何意外,都能享受“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饋贈。 本期《SignalPlus 大戶對談錄》,Path首次毫無保留地展示了自己跨市場套利的核心邏輯、如何利用期權策略創造“免費的彩票”,從而構建一個低成本的“反脆弱”系統。 如果你願意放下一夜暴富的幻想,就請和我們一起踏上這場回顧十年交易路的漫漫徵程。 15 歲入市,熔斷股災是第一課 SignalPlus:請PATH同學先做一個自我介紹,介紹一下您的經歷。 Path: 我目前大概有十年的投資經驗。股票、債券,還有期權、期貨等衍生品我都接觸過,也都有實際交易經驗。 SignalPlus:能問一下您今年多大了嗎?我記得您好像剛畢業不久,是怎麼開始接觸投資的? Path: 我是99年生人,今年25歲。大概在十年前,也就是A股熔斷股災的前一年,我入市的。我第一個交易的市場是A股,因爲支付寶剛剛推出模擬炒股功能,我玩了幾次,覺得這個能賺錢,就用家裏人的帳戶,問他們借了一萬塊錢開始入市。結果第二年年初就滿倉迎接了熔斷股災,給我上了深刻的一課。這就是我最開始的交易經歷。 活下來才能暴富:超越黑天鵝的遍歷性思維 SignalPlus:十年的經驗,您應該經歷了很多個週期,有沒有形成自己比較核心的理念或者偏好的操作手法? Path: 我現在體會最深的一點其實很簡單:活下來。

只要保證自己活着(不爆倉),未來才有賺錢的可能。 換句話說,我認爲交易中有兩個關鍵:一是存活,二是遍歷性(Ergodicity)。 什麼是遍歷性呢?簡單說就是時間拉得足夠長,好事情和壞事情遲早都會發生在你身上。壞的遍歷性指的是總有一天會遇到極端風險導致爆倉;好的遍歷性指的是也許某天踩中大機會一夜暴富。 不管好事還是壞事,這些極端情況在市場裏都是存在的,因爲市場具有肥尾特徵,黑天鵝事件不可預測。舉個例子,前些天不是有個持有8萬個比特幣的老錢包突然被激活了嗎?這其實也算一種“遍歷性”導致的暴富案例吧。 當然,在十多年前他絕不可能預測到十幾年後比特幣價格會漲到11萬美元一個,否則當初就不會只買區區8萬個。這個例子說明,好的遍歷性(好運)是存在的。同樣,誰用激進方式重倉搏殺,早晚可能碰上壞的遍歷性(厄運)而爆倉離場。 怎樣才能盡量避開壞的遍歷性、增加好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呢?核心就是活着——保證自己存活在市場裏。只要活得足夠久,時間足夠長,“遍歷性”的作用必然會顯現,總有機會輪到你。 這是我目前感悟最深的一點。 SignalPlus:遍歷性在數學上一般指在足夠長時間內會經歷所有可能場景的概率。您能用通俗的語言給大家解釋一下,您所理解的交易中的“遍歷性”嗎? Path: 只要有可能發生的,那麼它在不遠的未來內,就一定會發生,並且在金融市場中這個未來往往會比預估的早非常多。 一個例子就是在去槓杆(de-leveraging)暴跌行情下,由於市場的自我實現性,高槓杆交易者被強平後帶動價格繼續下跌,使得稍低槓杆的交易者也落入強平射程內,依此循環,其中可能還伴隨熔斷這種流動性真空情況、疊加熔斷的磁吸效應,讓很多交易者自認爲“很安全”的槓杆率,成爲他們爆倉的推手。 可能某些回測數據會表示,在某個槓杆率下投資組合觸發強平的概率不足 1%,但市場是肥尾分布的、而且具有自我實現的特性。 類似的案例還有 LTCM 因爲俄羅斯國債違約事件破產的案例,LTCM 的模型認爲俄羅斯國債違約是 7 或 8 個標準差之外的事件,按模型推算,類似事件也許百萬年都不會遇到一次。但後來的故事咱們都知道了。 SignalPlus:爲了應對遍歷性,我們要盡可能考慮各種極端場景,是這樣嗎? Path:應對遍歷性,應該是讓遍歷性對我們有利。 市場的肥尾分布和自我實現特性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利用這樣的事實來構建投資組合。當市場遍歷到尾部時,對投資組合的影響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這就需要用到期權這類的非線性工具了。 市場是不可預測的,也無需預測,始終保持遍歷性有益於我的姿態,在時間的積累下,就能有不錯的結果。 第一次賺大錢的經歷 SignalPlus:您還記得第一次賺到大資金是什麼時候嗎? Path: 我賺得最多的一次交易是在BTC上完成的,就是去年的那一波行情。 SignalPlus:可以說一下量級嗎? Path: 嗯,大概幾十萬美元吧。 SignalPlus:投入的本金大概是多少呢? Path: 本金大概十萬美元左右,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SignalPlus:通過什麼操作方式賺到這筆錢的? Path: 主要分兩部分吧。一方面,持有現貨,在幣價不斷漲的過程中確保自己不輕易賣出(不“丟幣”)。那段時間我期權倉位其實很少。另一方面,後來幣價高位震蕩時,我開始做一些期權策略。其中讓我賺得最多的一段,就是去年8月份那波劇烈去槓杆引發的下跌行情。 SignalPlus: 您當時買了虛值的OTM Put? Path: 對,在那段時間之前就已經把期權的倉位給拉上來了,買了很多OTM Put,然後近端的話不斷地用短期期權,把那個Long Put的支出給回本。 SignalPlus: 在您這種持倉或者刷成本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特別煎熬的時刻? Path: 在BTC上面還真沒有,在其他品種上有。比如上證50,去年年初它跌得非常狠,春節後有一波小行情終於讓我回本賺錢了。在A股這種標的上面,它總是在陰跌,極少數情況下暴漲,你去刷成本的話,你的倉位就會越打越高。當時甚至還用了一些融資,這其實是有悖於我說的那個遍歷性原則的,它如果真的再繼續往下跌,那我就爆倉了。 套利機會永遠藏在規則裏 SignalPlus:剛剛您談到A股、Crypto,包括現在用IBKR做美股,您是怎麼構建起這麼全面的投資體系的呢? Path: 首先就是出於好奇心吧。我對各種金融市場確實都很感興趣。一開始我炒A股現貨,當時完全是小白一個——財報不會看,技術指標也看不懂。那時聽別人討論什麼MACD、KDJ,我看書查資料也是一頭霧水,越學越糊塗。後來我幹脆放棄了直接炒股,從場外基金開始學起。 通過買基金,我慢慢學習了指數是怎麼構成的、成分股和權重怎麼影響基金走勢、指數的編制規則、市值加權算法等等。把這些基礎規則弄明白後,我又轉去研究場內ETF:ETF的報價撮合是怎麼進行的、集合競價和連續競價的機制是什麼等等。

我一直有個理念:當你把這些最基礎的交易規則都搞懂了,其實就已經勝過90%以上的投資者了。 這個體會是我跟很多投資者交流、並從網上論壇收集信息之後形成的。 現實中有很多人,連最基礎的交易規則都不清楚。而恰恰有不少交易機會就蘊藏在這些基礎規則裏。 比如幾年前保時捷和大衆的收購案,當時證監會的規則沒有把期權的持倉涵蓋在持股量裏面,其中一方就用這些衍生品達成了收購。 這就是最基礎的交易規則,你如果能把這些規則摸透了,那其實你已經超過絕大多數的投資者了。從此以後,我就朝着這個方向不斷地去學。 東方財富上面有很多品種,除了股票,我交易比較多的就是A股的可轉債。可轉債的套利,也非常要求你對於規則的研究要比較細,有很多套利機會在裏面。另外還有期貨市場,最近也有一個套利機會——某豆粕ETF的收盤價和豆粕期貨收盤價之間存在套利空間。當時套利的年化收益率非常可觀,雖然持續時間不長。這就是利用最基礎的收盤價和淨值情況進行套利。如果你能看懂最基礎的交易規則,這錢就是你的。 到了境外市場之後,我發現還可以玩美股、港股。它們也有很多套利機會,從品種上面最直觀的,比如我們交易的Crypto衍生品是幣本位的,而美股的IBIT它是美元本位的,它們兩個都有期權鏈,那它們之間的這個差價就可以套利,也是利用最基本的交割結算規則。 SignalPlus:可見只要定價機制存在“收斂”,套利機會就永遠存在。 Path: 對,就是這樣。 透明市場:美股與Crypto爲何更適合交易者? SignalPlus:您覺得美股市場和加密市場各自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Path: 最吸引我的點就是透明和公開。 Crypto我了解得很晚,直到去年才開始認真研究。在我進入Crypto市場之前,我是認認真真地把白皮書看了,再把代碼復現了一下,大概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 它給我的第一個震撼就是公開透明。區塊鏈上每一筆轉帳、每個地址的持倉都清清楚楚,完全公開可查。這個屬性讓我非常震撼。 在傳統金融世界裏,你肯定是不知道你交易對手方名下的資產情況的,但是在區塊鏈的世界裏面,你是能知道的。 美股市場當然也有很成熟的公開機制。比如联准会主席鲍尔每次發布會跟市場的博弈,其實是公開進行的。雖然我們老說他是太極大師,但你看他還給你們點陣圖、联准会利率觀察器這些工具。它這個市場非常之成熟,你只要能明確知道你想要交易什麼風險,那市場一定會有對應的工具給你。比如你想交易三個月後联准会是否降息的風險敞口,CME會給你利率期貨來交易。美股有完善的衍生品工具,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說起這個,前段時間美國大選期間,預測市場上有賭川普和哈裏斯誰能競選成功。IBKR也有事件預測工具,你也可以賭,兩個市場中間還有差價,甚至還可以套利。我當時算了一下,如果做的話年化收益10%以上。 我覺得美股和加密市場都是高度市場化、公開博弈的市場。它們的價格都是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 SignalPlus:公開透明的市場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和競爭力。 Path: 對,沒錯,就是競爭力。 博弈之道:A股經驗在海外市場的降維打擊 SignalPlus:您在A股做可轉債套利和在美股做波動率策略的這些經歷,對您後面做Crypto有什麼影響或啓發嗎? Path: 可能有點暴論了,就是我覺得在A股,你無論做什麼策略,你都會涉及到博弈,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弈。這個東西實際上是中性的,不是貶義的。如果你對於博弈非常熟練了,在美股市場上其實是有優勢的。 比如說GME的行情裏面,你如果是一個常年交易過A股的人,對於你的博弈能力是有優勢的。 如果你在A股市場習慣了這種博弈論的思維,並且運用得很熟練,那麼當你去美股市場,實際上是有優勢的。比如說GME的逼空行情,如果你是長期混跡A股的人,對那種多空博弈局面的理解會更深,也更敢於參與。 剛才提到的可轉債套利其實也是一個博弈的結果。當時我的策略是提前買入正股,並持有到股權登記日,那麼我就有權獲得公司發行的可轉債。當時A股可轉債的發行價和市場價之間往往存在非常大的價差(普遍溢價30%以上),我可以利用這個差價作爲持有股票的“安全墊”。當然,我最終目的不是長期持有股票,而是拿到可轉債後賣出套利。那如何選擇買入時機、選擇什麼樣的股票、它的轉債合約的設計是怎麼樣的?這又是一個博弈的點了。這對於理解美股和幣圈的博弈是有幫助的。 SignalPlus:主要是博弈思維,以及實際操作中的擇時能力,對吧? Path: 對,擇時。 SignalPlus:之前在傳統市場養成的不輕易搏命、注重博弈的理念,以及用很多套利對沖的手段,在Crypto市場仍然適用嗎? Path: 那肯定能更好應用。Crypto市場的衍生品要更加自由,保證金設計甚至比美股還要好用很多。 因爲它始終在一個交易所裏面,自身風險沒有多少。美股有不同交易所,你可能會考慮跨交易所的保證金設計。涉及到對沖的話,Crypto的工具更好用。 構建終極防御策略:萬物皆可“刷成本” SignalPlus:我們接下來聊聊您的具體策略。您在美股市場一般使用什麼策略? Path: 現在看到的這個表格,就是我做TLT(美國國債20+年ETF)相關的持倉。

我有個主觀看法:美股是一個降息週期,長期債券在降息週期中升值空間比較大。我主觀預期它是一個牛市,那如何去匹配我這個預期?我選擇的策略就是成本策略,具體就是使用期權進行備兌、反備兌來降低成本。另外,美股市場可用的工具很多,債券方面有零息債券,ETF方面有槓杆ETF、反向ETF等,都可以對策略有一些幫助。 整體思路是:先建立底倉(相當於壓艙石)。我先持有一定數量的TLT現貨頭寸,而不是一開始就完全的賣出 Put 來接貨。 你看上面這個成本表,P代表put,有到期日、行權價、合約數量,如果是負數就是賣出。接貨之後,就反手賣出Call,中間會用一些槓杆ETF(LETF)來增強收益。 LETF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交易品種,它有個特點就是在震蕩行情中是偏損耗的。債券通常是一個震蕩行情佔大頭的品種,所以債券的LETF在趨勢超額和震蕩損耗中,更偏向於震蕩損耗。既然是損耗,那我就想辦法當它的空頭。 比如TMF是三倍做多TLT的ETF,TMV是三倍做空TLT的。那我既然想做空損耗,同時又想做多債券,我就會選擇做空TMV。具體操作就是賣TMV的Call,買TMV的Put,並把它配平成一個成本爲負的組合。這樣即使到期後標的價格不動,我也有權利金的正收入,所以這個交易還不錯。成本爲負,收益上限還挺高。 SignalPlus:我看到您表格中數量爲負五,在券商軟件中代表賣出方,也就是義務方。您對這個格式非常熟悉。 Path:是的。有了交易記錄之後,你就能得出一個權利金加股息的總和、佣金總和、現貨數量和總成本,最後算出平均成本。說起這個,爲什麼我會選TLT來做這個策略?TLT是一系列債券的集合,我們可以把它等價成一張大的債券。適用於債券的定價方式,對於TLT同樣適用。債券有一個非常好的性質:一個價格一定對應一個收益率。

我們看美劇商戰劇裏交易員報債券產品價格時,往往不是報成交價,而是收益率。比如“我要以5%的價格(這裏把5%的收益率簡稱爲5%的價格)買入多少萬、多少年久期的債券”。爲什麼?因爲價格和收益率可以一一對應。TLT作爲一張大債券,同樣有這個性質。 假如我想以85的價格接貨TLT,85對我來說是抽象概念,但如果說我想以5.09%的收益率接貨,這個概念一下子就直觀了。TLT的久期大概是26年,我願不願意以5.09%的收益率鎖定26年?我覺得劃算,我就Take。如果它漲到92美元,對應收益率4.59%,我覺得不太劃算了,就可以賣出一些貨。這樣做下來,你的持倉成本也是一個價格,這個價格同樣對應一個收益率。我保守估計我目前的持倉成本對應的收益率應該是8%以上。 你的成本做低,意味着你的收益率在做高。以8%以上的成本去持有25年期以上的債券,我覺得合適,那我就繼續保持這個成本價。 這個成本其實是有含義的,股票也一樣。我另一個帳戶主要做西方石油(OXY),它的一個指標是PE(市盈率),也就是你的回本週期。當你的成本變低的時候,你的回本週期就變快了。 除此之外,我還在IBIT(貝萊德比特幣現貨ETF)上做了一些成本管理。IBIT的價格和比特幣的幣價之間有對應關係,50美元的IBIT價格對應87912美元的比特幣。很多時候交易行權價,數字很抽象,但做了這個對應關係後,就變得直觀了。同樣,持有的股數和對應的幣量之間也有換算關係。我還會把相關標的的策略並表,比如我用兩倍槓杆ETF做增強策略賺的錢,會把它並入IBIT的成本表,讓IBIT的成本越來越低。基本上每個標的都是這樣操作。

SignalPlus:按您這種做法,交易好像變成了“低買高賣,只要成本足夠低就一定賺錢”這麼簡單的事了。 Path: 無論什麼標的,包括一些“衍生品的衍生品”,如果你能不斷降低它的持倉成本,就擁有了一個低成本的“反脆弱”頭寸。 大家都明白,持有一些“黑天鵝保險”(反脆弱頭寸)是好事,但正因爲人人都想要,它的價格通常很昂貴。如果你高價買入這些保險,一旦市場真的暴跌,它開始發揮作用時,你的收益還要減去當初付出的高成本,算下來淨利潤未必多高。 所以,關鍵是以低成本持有反脆弱頭寸。 通過不停地“刷成本”把持有成本降下來,這個頭寸將來才能真正大賺。就拿UVIX(2×做多VIX波動率期貨的ETF)舉例,如果你能把持有UVIX的成本刷到很低,將來當市場大跌時它暴漲,你的收益減掉極低的成本,淨收益才會非常可觀。 低成本“反脆弱”策略在加密市場的應用 SignalPlus:您在股票市場用的這種“低成本反脆弱+現金流”策略,在加密市場也同樣適用嗎? Path: Crypto在波動率衍生品方面其實不多,除了DVOL期貨,基本上沒有其他了。但你可以自己手動構造。比如我之前用的方法,就是去Long(做多)遠期的OTM(虛值期權)。Deribit最遠只能交易到一年的期權,其實也不算太遠,但凸性(期權價值對標的資產價格變化的非線性加速特性,即Gamma效應)也是足夠的。然後你不斷地買入遠期的OTM,再用近端的備兌、反備兌刷出來的現金流去支付遠期的支出。這個帳一定是算得平的,因爲短期的Theta(時間價值)流逝速度會比遠期的快非常多。你用短期的Theta流逝速度差,去填補遠期的支出,不斷這樣做,到某個時間點,你的OTM頭寸就免費了。一個免費的OTM Put,就是一張免費的彩票,非常有意義。 具體來說,當你的“彩票”真中了(也就是遠期看跌期權變成實值,大跌發生)之後,我現在最新的策略是會Roll(滾動操作)一下。比如前段時間BTC漲上來,我把已經ITM(實值)的看漲期權賣掉,再開一個行權價更高的。比如把40的持倉賣了,開成43的。這樣你的成交價更便宜了,意味着你在止盈。但止盈的同時,你依然保持了對應底層標的的凸性,相當於部分止盈,然後繼續把它Roll上去。這樣,你凸性的成本也會變得很低。 SignalPlus:聽起來很像一種日曆價差策略。比如賣近月、買遠月,利用近遠端Theta差異獲利。 Path: 它就是你自己構造出來的一個日曆結構。遠端時間在流逝,對你不利;近端時間也在流逝,但對你有利(因爲你在賣)。近端的時間流速非常快,所以你就可以不斷用近端時間流速去填補遠期時間流速。 SignalPlus:您之前提到去年8月份通過黑天鵝頭寸在Crypto市場掙了一大筆。能否再詳細講講,當時您是怎麼設計這個黑天鵝頭寸的? Path: 那個時候(7月份開始)我其實已經開始做一些備兌、反備兌了,不是單純拿着幣。 當時BTC價格大概7萬美元左右,已經跌過一次了。 再漲上來的時候,我就開始買OTM Put,邊漲邊買。那個時候買的還蠻多的,但我確信短端的現金流一定能夠填補長端的支出。我確信我一定能回本,它是能夠刷回來的。 給新手的忠告:魔鬼藏在細節裏 SignalPlus:您從去年正式加入Crypto市場,也開始使用SignalPlus。可以聊聊哪些功能對您的幫助比較大嗎? Path: 風險矩陣是我最常用的一個工具,近段時間我也有做一些BTC策略,這基本上是我每次打開都會用的功能。我會看自己的損益圖,在什麼情況下不同希臘字母給我的盈虧影響怎樣。最重要的還是保證金壓力測試,可以給我一個大概估計,對於未來行情的預期比較有幫助。

SignalPlus:對於那些原來做美股現貨或美股期權,現在轉戰到Crypto期權市場的新手投資者,您有什麼想提醒的,或者覺得哪些東西容易踩坑? Path: 一定要了解清楚你交易品種的交易規則。 衍生品有結算交割規則,到底是幾點結算?價格怎麼算出來的?數據來源在哪?這些你至少得了解。我最近看到有案例,因爲不了解強制平倉規則,賺錢了反而被平倉。這些東西都已經提前告訴你了,你不應該在出了事之後才知道。 像幣圈的一些衍生品,它可能會繞一些。比如幣本位合約,它的英文叫Inverse Contract(反向合約), 它的算法是反的。比如我平常在美股,買100股英偉達,市值是成交價乘以100股,單位是美元。但是反向合約,它的單位是美元,它的市值才是幣。我最近甚至爲此寫了一個計算器,可以直觀地展示這種反向合約和我們常見的線性合約在盈虧曲線上的區別(對於做空的投資者來說更有利)。

甚至底層一點,我也推薦去了解一下,BTC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我知道有很多人對BTC的定義非常粗暴,就是拿來洗錢的龐氏騙局。那他到底有沒有去看一看BTC的白皮書,看一看它的原始碼怎麼寫的,自己去復現一下,去感受一下?至少去區塊鏈瀏覽器上看一看每個區塊包含的交易,每個地址之間的轉帳,Input/Output這些名詞到底是什麼東西。 你交易標的的底層也應該了解,包括BTC、ETH,還有美股的一些東西。股票的話就是底層財務數據(財報)了。現在GPT這些工具很發達,我現在看財報都是先扔給它們,讓它們給我分析我想要的點——業務有哪些板塊,每個板塊佔比多少,每年淨利潤多少,不同地區收入佔比等。現在我一天就可以搞完一個股票的研究,以前可能一個月都不行。 SignalPlus:總結一下,還是要從規則和底層細節入手,充分了解你交易的市場和資產。 Path: 有句話說得蠻貼切:魔鬼藏在細節裏。真的有很多東西,特別是要命的一些東西,往往就藏在這些細節裏面,你一定得注意。 包括SignalPlus平台上的很多工具,也可以研究它們的數據來源和原理。你們平台的Delta有幣本位Delta和美元本位Delta,可以自己去切換感受一下不同計量單位下曲線的效果。 最終建議:不要神話工具,要提高容錯率 SignalPlus:最後,您還有什麼想對新入場的聽衆朋友說的?可以暢所欲言。 Path: 還是開頭那句話:一定要活下去。 你至少要在這個市場上活下來,才有可能等到暴富的機會。我見過很多人跟我說,他們資金量小,只能搏一把,上高槓杆去賭。但不是這樣的,這只是你的理由。100萬的持倉和1000萬的持倉、一個億的持倉,你都應該一樣細水長流、穩扎穩打地做。 資本的積累有個過程,你不踏踏實實熬時間,100萬怎麼可能變1000萬?所以千萬不要急。首先要保證自己在市場中活着,然後財富的“遍歷性”才可能降臨到你身上。 不能等到哪一天,你看對的那個預期確實發生了,但那時你已經不在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你至少得活到你看對的那一天。 期權這些工具,只能說是給你的容錯率更大一些,讓你的交易曲線更平滑一些。它並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不是學了期權就能平步青雲、加速暴富。它只是一個工具,不要神話工具,要利用好工具,把自己的容錯率提高。 別人都死了,你還活着。

就像成本一樣,我拿債券來比喻,我現在的成本對應收益率是8%,市場報價是5%。那等到市場跌到對應8%收益率的時候,一定是高成本的人比我先死。股票也是一樣,估值更高、資產質量更差、槓杆更高的公司一定更先破產。 如何把你的成本價做低?拿比特幣而言,如果你可以把持幣成本壓低到比礦工的電費成本還低,當他們都要關機了你還活着,那你就牛逼了。 如果成本是負數,那就更好了。 這也是一種思路:利用期權這些衍生品,不斷降低持倉成本。 期權有一個非常好的點,就是你可以交易現價之外的風險。假如現在比特幣是十萬,你可以交易九萬甚至八萬的風險敞口,線性產品是不行的。你就可以利用這種性質去把你的成本不斷地磨低。甚至別人說比特幣沒有現金流,你可以用期權去創造出它的現金流,手動實現它的現金流。

Path的十年,是一部關於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如何系統性幸存的史詩。我們相信,在市場的每一個角落,都潛藏着同樣精彩的篇章。 《SignalPlus 對談錄:在市場裏活下來的方法》 正在尋找像您一樣經驗豐富的投資者。 如果您是一位管理投資資產超過10萬美元的資深玩家,我們誠邀您參與我們的一對一深度訪談。我們渴望了解您獨特的投資風格與制勝之道,並願意投入專業資源,將您的寶貴經驗整理成深度文章,分享給整個社區。 您的成功值得被看見。期待您的聯繫!

BTC-0.2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