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生态发展的瓶颈与未来展望近期,以太坊(ETH)再次成为加密货币圈热议的话题。一方面,Vitalik的访谈引发了广泛讨论;另一方面,ETH相对于BTC和SOL的价格表现也引起了一些不满。对此,我有一些看法想与大家分享。总体而言,我认为ETH的长期发展前景仍然乐观。市场上目前缺乏真正能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因为以太坊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中的"去中心化"特性,而这一基本面并未改变。然而,当前以太坊生态确实面临一些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Restaking赛道对Layer2技术路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分流。由于Restaking机制本身并不会为ETH创造增量需求,这直接导致应用层面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源和用户关注,推广和用户教育陷入停滞。其次,以太坊生态中的一些关键意见领袖和既得利益者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贵族化"倾向,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利益阶层。这种现象使得开发者生态缺乏足够的激励,创新动力不足。## Restaking对以太坊生态资源的影响以太坊的官方发展路线一直是通过分片(Sharding)技术来构建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个完全分布式、不受任何单一方控制的云计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应用可以通过竞价方式获取计算和存储资源,所有资源的分配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考虑到技术复杂度,社区最终选择了以Rollup-Layer2方案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这个方案中,各种应用可以选择构建在独立的Layer2上,而以太坊主网则成为所有应用链的基础设施,除了为应用链提供数据最终性外,还承担信息中继的作用。这种架构在效率和成本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既降低了应用运行成本,又在去中心化程度上提供了较好的安全保障。然而,去年年末开始火热的ETH Restaking赛道,以某平台为代表,对这一发展路径造成了一定冲击。Restaking的创意源于对闲置资产的利用,它直接复用了参与PoS质押的ETH,并对外提供执行功能(即所谓的AVS)。虽然这是一个创新的想法,但实际上成为了造成以太坊当前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Restaking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对Layer2构成了"吸血鬼攻击",导致ETH失去了部分价值捕获能力。因为Restaking为应用提供了一个不需要支付主链ETH成本的"替代共识方案"。这使得原本由以太坊独占的某些市场(如数据可用性市场)变成了竞争市场,直接影响了以太坊的盈利能力。更为关键的是,Restaking分散了原本应该用于应用开发和市场教育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本应用于推广和用户教育,却被吸引到了对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中。这直接导致了活跃应用数量不足,进而影响了整个价值捕获系统的活力。## 以太坊生态中的"贵族化"现象相比于某些其他公链生态,以太坊生态中缺乏积极的意见领袖。虽然这些领袖有时会被认为是推动FOMO的力量,但不可否认,他们对于凝聚社区和提振创业团队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以太坊生态中,除了Vitalik之外,很难找到其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袖人物。这种现象部分源于最初创始团队的分裂,但更多是由于生态内部阶层的固化。许多早期参与者已经通过生态的成长获得了巨额收益,这导致他们倾向于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对于这些早期参与者来说,维持现状比扩张更具吸引力。他们变得更加谨慎,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策略来推动生态发展。例如,他们可能更关注维护现有大型项目的地位,并通过借贷获取稳定收益,而不是积极推动新项目的发展。尽管如此,我仍然对ETH的长期发展持乐观态度。以太坊在"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这一定位中,"去中心化"的核心价值并未改变。只要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应用建设,以太坊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ETH生态发展困境:Restaking分流与"贵族化"现象的影响
以太坊生态发展的瓶颈与未来展望
近期,以太坊(ETH)再次成为加密货币圈热议的话题。一方面,Vitalik的访谈引发了广泛讨论;另一方面,ETH相对于BTC和SOL的价格表现也引起了一些不满。对此,我有一些看法想与大家分享。
总体而言,我认为ETH的长期发展前景仍然乐观。市场上目前缺乏真正能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因为以太坊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中的"去中心化"特性,而这一基本面并未改变。然而,当前以太坊生态确实面临一些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Restaking赛道对Layer2技术路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分流。由于Restaking机制本身并不会为ETH创造增量需求,这直接导致应用层面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源和用户关注,推广和用户教育陷入停滞。
其次,以太坊生态中的一些关键意见领袖和既得利益者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贵族化"倾向,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利益阶层。这种现象使得开发者生态缺乏足够的激励,创新动力不足。
Restaking对以太坊生态资源的影响
以太坊的官方发展路线一直是通过分片(Sharding)技术来构建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个完全分布式、不受任何单一方控制的云计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应用可以通过竞价方式获取计算和存储资源,所有资源的分配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考虑到技术复杂度,社区最终选择了以Rollup-Layer2方案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这个方案中,各种应用可以选择构建在独立的Layer2上,而以太坊主网则成为所有应用链的基础设施,除了为应用链提供数据最终性外,还承担信息中继的作用。这种架构在效率和成本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既降低了应用运行成本,又在去中心化程度上提供了较好的安全保障。
然而,去年年末开始火热的ETH Restaking赛道,以某平台为代表,对这一发展路径造成了一定冲击。Restaking的创意源于对闲置资产的利用,它直接复用了参与PoS质押的ETH,并对外提供执行功能(即所谓的AVS)。虽然这是一个创新的想法,但实际上成为了造成以太坊当前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Restaking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对Layer2构成了"吸血鬼攻击",导致ETH失去了部分价值捕获能力。因为Restaking为应用提供了一个不需要支付主链ETH成本的"替代共识方案"。这使得原本由以太坊独占的某些市场(如数据可用性市场)变成了竞争市场,直接影响了以太坊的盈利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Restaking分散了原本应该用于应用开发和市场教育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本应用于推广和用户教育,却被吸引到了对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中。这直接导致了活跃应用数量不足,进而影响了整个价值捕获系统的活力。
以太坊生态中的"贵族化"现象
相比于某些其他公链生态,以太坊生态中缺乏积极的意见领袖。虽然这些领袖有时会被认为是推动FOMO的力量,但不可否认,他们对于凝聚社区和提振创业团队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以太坊生态中,除了Vitalik之外,很难找到其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袖人物。这种现象部分源于最初创始团队的分裂,但更多是由于生态内部阶层的固化。许多早期参与者已经通过生态的成长获得了巨额收益,这导致他们倾向于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
对于这些早期参与者来说,维持现状比扩张更具吸引力。他们变得更加谨慎,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策略来推动生态发展。例如,他们可能更关注维护现有大型项目的地位,并通过借贷获取稳定收益,而不是积极推动新项目的发展。
尽管如此,我仍然对ETH的长期发展持乐观态度。以太坊在"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这一定位中,"去中心化"的核心价值并未改变。只要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应用建设,以太坊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