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比特币白皮书:从CPU挖矿到现代加密货币的演变近期重读比特币白皮书,发现中本聪最初设想的基于CPU算力竞赛的挖矿机制,已经与当前的加密货币生态有了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比特币的挖矿已经从CPU转向了专用ASIC芯片。其次,挖矿模式也从点对点竞争演变为以矿池为中心的集中式算力代理。这些变化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结果,中本聪在当时难以预见这些发展。与此同时,整个加密货币行业似乎陷入了某些固有思维模式。许多项目仍在追随以太坊创始人早期提出的一些概念,如权益证明(PoS)和分片(Sharding)。然而,这些方向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局限性。以PoS为例,即便是以太坊这样的大型网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持续增长。因为可用于质押的代币总量是有限的,这种模式无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适应共识系统。在扩展性方面,当前以太坊及其二层网络的状态计算和变更仍然依赖L1链上的全局状态树。这种架构使得分片难以实现实质性突破,而各种二层方案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相比之下,波卡网络采用了共享安全的方式改造了以太坊的世界状态树计算,在并行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尽管性能提升有限,但这种思路更接近问题的本质。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既定思维,回到比特币创立之初,甚至追溯到图灵和香农时代的计算机科学基础,或许能找到更多创新的灵感。比如比特币的UTXO模型就为闪电网络等扩展方案提供了良好基础。总的来说,加密货币行业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从CPU挖矿到ASIC: 比特币白皮书愿景与加密货币现状对比
回顾比特币白皮书:从CPU挖矿到现代加密货币的演变
近期重读比特币白皮书,发现中本聪最初设想的基于CPU算力竞赛的挖矿机制,已经与当前的加密货币生态有了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比特币的挖矿已经从CPU转向了专用ASIC芯片。其次,挖矿模式也从点对点竞争演变为以矿池为中心的集中式算力代理。这些变化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结果,中本聪在当时难以预见这些发展。
与此同时,整个加密货币行业似乎陷入了某些固有思维模式。许多项目仍在追随以太坊创始人早期提出的一些概念,如权益证明(PoS)和分片(Sharding)。然而,这些方向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局限性。
以PoS为例,即便是以太坊这样的大型网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持续增长。因为可用于质押的代币总量是有限的,这种模式无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适应共识系统。
在扩展性方面,当前以太坊及其二层网络的状态计算和变更仍然依赖L1链上的全局状态树。这种架构使得分片难以实现实质性突破,而各种二层方案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相比之下,波卡网络采用了共享安全的方式改造了以太坊的世界状态树计算,在并行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尽管性能提升有限,但这种思路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既定思维,回到比特币创立之初,甚至追溯到图灵和香农时代的计算机科学基础,或许能找到更多创新的灵感。比如比特币的UTXO模型就为闪电网络等扩展方案提供了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加密货币行业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