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与加密货币行业的分层发展对比近期有观点认为以太坊的Rollup中心化策略似乎失败了,并对L1-L2-L3的层级结构表示不满。然而,有趣的是,过去一年AI领域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L1-L2-L3快速演变。对比这两个行业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差异。在AI领域,每一层的发展都在解决上一层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L1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解决了基础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但在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方面存在明显短板。L2的推理模型专门针对这些短板进行攻克,如某些模型能够解决复杂数学问题和进行代码调试,有效弥补了LLMs的认知盲区。在此基础上,L3的AI代理自然而然地整合了前两层的能力,使AI从被动回答转变为主动执行,能够自主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并处理复杂工作流程。这种分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能力递进"特征:L1奠定基础,L2弥补短板,L3进行整合。每一层都在前一层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用户能够明显感受到AI变得更加智能和实用。相比之下,加密货币行业的分层逻辑似乎是在为前一层的问题打补丁,却不幸带来了新的更大问题。例如,为了解决L1公链的性能不足,业界提出了L2扩容方案。然而,在经历了一波L2基础设施热潮后,虽然Gas费用降低了,TPS有所提升,但流动性却变得分散,生态应用仍然匮乏。这导致过多的L2基础设施反而成为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情况,行业开始开发L3垂直应用链,但这些应用链往往各自为政,无法享受通用链的生态协同效应,反而使用户体验变得更加碎片化。这种分层发展更像是一种"问题转移":L1存在瓶颈,L2提供补丁,L3则导致混乱和分散。每一层似乎只是将问题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给人一种所有解决方案都围绕"发币"这一目的展开的印象。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AI分层是由技术竞争驱动的,各大公司都在竞相提升模型能力;而加密货币分层似乎更多地被代币经济学所束缚,每个L2项目的核心KPI往往是TVL(总锁仓量)和代币价格。简而言之,一个行业在致力于解决技术难题,另一个则更像是在包装金融产品。对于这两种发展路径孰是孰非,可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这种抽象的类比虽然不是绝对的,但通过对比这两个行业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思考。
AI与加密货币行业的分层发展对比:能力递进vs问题转移
AI与加密货币行业的分层发展对比
近期有观点认为以太坊的Rollup中心化策略似乎失败了,并对L1-L2-L3的层级结构表示不满。然而,有趣的是,过去一年AI领域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L1-L2-L3快速演变。对比这两个行业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差异。
在AI领域,每一层的发展都在解决上一层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L1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解决了基础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但在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方面存在明显短板。L2的推理模型专门针对这些短板进行攻克,如某些模型能够解决复杂数学问题和进行代码调试,有效弥补了LLMs的认知盲区。在此基础上,L3的AI代理自然而然地整合了前两层的能力,使AI从被动回答转变为主动执行,能够自主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并处理复杂工作流程。
这种分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能力递进"特征:L1奠定基础,L2弥补短板,L3进行整合。每一层都在前一层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用户能够明显感受到AI变得更加智能和实用。
相比之下,加密货币行业的分层逻辑似乎是在为前一层的问题打补丁,却不幸带来了新的更大问题。例如,为了解决L1公链的性能不足,业界提出了L2扩容方案。然而,在经历了一波L2基础设施热潮后,虽然Gas费用降低了,TPS有所提升,但流动性却变得分散,生态应用仍然匮乏。这导致过多的L2基础设施反而成为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情况,行业开始开发L3垂直应用链,但这些应用链往往各自为政,无法享受通用链的生态协同效应,反而使用户体验变得更加碎片化。
这种分层发展更像是一种"问题转移":L1存在瓶颈,L2提供补丁,L3则导致混乱和分散。每一层似乎只是将问题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给人一种所有解决方案都围绕"发币"这一目的展开的印象。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AI分层是由技术竞争驱动的,各大公司都在竞相提升模型能力;而加密货币分层似乎更多地被代币经济学所束缚,每个L2项目的核心KPI往往是TVL(总锁仓量)和代币价格。
简而言之,一个行业在致力于解决技术难题,另一个则更像是在包装金融产品。对于这两种发展路径孰是孰非,可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
这种抽象的类比虽然不是绝对的,但通过对比这两个行业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思考。